关于对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23号建议的答复 -ag凯发国际

今天是:

关于对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23号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 011337127/2022-25642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名       称: 关于对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2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2年08月02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朱妩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扶持企业引进、留住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提出,“……希望地方政府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给予政策、待遇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落实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的人才评定政策,激励更多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政策,减轻企业压力。”“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让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在咸宁安心工作,解决安居问题尤为重要,建议政府根据人才的数量,可考虑统筹规划,在市区优质地段建设咸宁市人才公寓,强化人才安居服务,助力咸宁吸引人才,不仅解决企业人才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还做到人才引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赢。”对此我们十分认同,并且会同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一起,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实扶持我市企业引进、留住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工作。

一、多措并举鼓励企业引育人才

多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人才引育工作,多措并举鼓励企业引进和培育人才。

一是以最优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聚焦培养引进“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出台“南鄂英才计划”,制定对具有行业领军地位、作出突出贡献的顶尖人才一次性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的重磅政策。2017年以来先后5次面向全国开展“南鄂英才计划”申报评审,评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9名,财政落实扶持资金5000余万元。

二是以产业政策吸引急需人才。围绕做大做优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着眼引进培养各领域各行业急需紧缺人才,以实施“南鄂英才计划”为统领,研究出台科研创新人才、专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领域人才支持政策,构建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南鄂英才+”人才政策体系,为集聚人才提供有力政策支撑。2019年11月,出台咸宁市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努力在职业技能培训的体制、模式上闯出新路,加快建设产业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

三是以普惠政策吸引大学生人才。立足发挥区域优势,2018年制定《企业人才支持计划》,对引进到我市重点民营企业工作且签订五年劳动合同的国内外重点高校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连续三年每人每月发放1500元、800元生活补贴。2019年制定《大学生引进计划》,重点为35周岁以下全日制大学毕业,来咸就业已办理《就业创业登记证》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3年(含)以上劳动合同,并同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10000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年8000元,“双一流”大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其他本科高校毕业生每人每年3000元,专科生每人每年1500元。

四是以优惠政策落实引才补贴。企业引进人才相关费用可列入成本或者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引进经相关部门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所需的租房补贴、安家费及科研启动经费等人才开发费用,可列入成本。企业为研发人员缴纳的“五险一金”,符合条件的可列入税前加计扣除。

五是以产业创新融合人才引进。提高引进人才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建立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围绕主导产业集群汇聚高端人才,以加大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支持力度,以项目带动人才,重点对接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紧缺型产业人才、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实施项目和人才双向选择,提高引才的实用性和对接的成功率。连续五年和三年举办北京、天津、上海“院士专家咸宁行”、“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褚君浩、中国工程院彭永臻等8名院士和近百名专家教授,深入94家企事业单位把脉问诊,开展技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帮助解决技术科研难题176个,签订协议12个,达成合作意向22项。高新区厚福医疗设备公司、海威复合材料、三赢兴电子科技公司等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六是以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培育。多年来,着力通过建优建强各级各类人才发展平台,培育我市急需紧缺人才,助力我市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各类优秀人才引领平台建设提质增效,形成了人才培育与平台建设的双向促进。人社部门实施“咸宁市企业自主创新岗位计划”和“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择优资助”,在全市17家重点企业设立“人才发展服务站”,建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数量16家。通过接续努力,培育了周宝生、黄晖、邱武、周冬青、范晓霞、曾希望、王明忠、蒋金中、刘传禄等一批“国贴”“省贴”“省突”专家型企业家,涌现出了田野集团、瀛通电子、三六重工、福人药业、华宁防腐、三赢兴电子等一大批优质企业。抓好人才超市建设,市直、光谷南、赤壁、通山人才超市分别获批省级优秀人才超市,分获80-40万元奖补资金不等。2021年,实施产教融合,引企入校,建设智能制造、虚拟仿真、汽车与航空、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服务等五大功能实训中心,建成咸宁市新产业公共实训基地项目,打造我市及周边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能竞赛基地,该基地有望成为我市乃至周边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摇篮。

二、强化保障服务企业留住人才

一是健全企业人才评价体系。落实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的人才评定政策,健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按照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指导企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采用贴近生产需要、贴近岗位要求、贴近职工素质提高的考核方式,对职工技能水平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努力使企业技能人才结构更加合理,高技能人才更快成长,进一步提升企业职工素质和技能水平。 深化企业特殊人才评价机制。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开展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主要指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经济师、总会计师等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对企业确有真才实学的所需人才,稳慎推进特殊评审。积极推行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的认定。推行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对符合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打通工程类职称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

二是完善人才引进落户政策。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做好落户服务工作,为人才引进保驾护航。实行落户“零门槛”政策。2019年11月,根据《咸宁市关于“大学生引进计划”的实施意见》制定落户实施细则,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即可落户咸宁,在咸无自住房屋的人员,可落户至公共集体户,并享受与常住户口同等权益。同时创新完善人口管理措施。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优化简化户政服务措施。全面落实部、省放管服举措,目前户籍业务做到了一网通办、户口“一站式”迁移、办证服务自助化。

三是切实解决人才安居问题。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只要在咸宁创业就业,就能在咸宁安居乐业”的工作目标,我市大力推行“政策支持优先、住房保障优先、购房补贴优先、小区服务优先”,切实解决我市人才安居问题。2018年以来,先后出台《关于印发<“南鄂英才”计划购房及租赁补贴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引进计划”住房保障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开展“七让里”示范小区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公租房服务管理质效的通知》等系列人才住房支持政策,确保来咸创业就业的各类人才住有所居,心有所安。优先保障引进人才住房需求。一方面优先分房。全市37395套公租房优先向符合条件的人才分配;市城区肖桥198套人才公寓优先向招硕引博人才分配;正在配建500套安居房优先向人才供应;正在创建的高新区市人才港项目优先供人才使用。另一方面优先选房。克服近5年来既无公租房计划,又无专项资金支持的重重困难,通过“配建一批、腾退一批、转化一批、新建一批”等“四个一批”方式筹集人才安居用房,面向符合条件的各类人才分配,让他们在地理位置、户型面积、距离远近上优先选房。优先补贴人才购房。重新启动购房补贴政策,对引进大学生支持倾斜。《关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引进计划”住房保障实施细则的通知》明确规定,对经就业(创业)地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含高职高专)在就业(创业)地购买首套自住住房购买新建或存量住房的,90㎡(含)以下的和超过90㎡的分别给予8000元、10000元的购房补贴。对符合申请条件的大学生结为夫妻,双方共同购买一套住房的,按人计发,最多可发2万元。将购房补贴列入预算,让购房大学生有钱可补。市财政2022年已列“大学生引进计划购房补贴”预算190万元。截至2022年5月初,大学生引进计划购房补贴已发放51人,共计51万元。优先提供小区服务。推进“七让里”示范小区创建。在人才住房小区大力推行“让群众住进城里、让支部建在区里、让老人养在院里、让病床设在家里、让工资打进卡里、让幼儿托在所里、让学生走进校里”的“七让里”公租房示范小区建设,在肖桥、南苑和高新区创业公寓等三个公租房小区开展了系列创建活动,让引进人才享受到最优质最温馨的小区和社区服务,奋力实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区”的工作目标。推行公租房“四化”新规。在全省率先推行人才等公租房“四化”管理新规,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公租房规范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后疫情时代“党建活动常态化、社会管理网格化、小区服务智能化、运营管理市场化”的公租房“四化”新规,让人才小区规范管理,提档升级。

四是为人才提供温馨服务。2018年至2021年,我们分4批共为69名(其中企业人才占比达到4/5)引进到我市的高层次人才颁发“人才绿卡”。人才绿卡制度的实施,为我市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卡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使引进来或者本地符合政策规定的高层次人才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人才提供人才评定、项目评审、资金扶持、场地扶持、落户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全方位服务,受到了广大高层次人才的肯定和欢迎。定期组织人才沙龙、座谈会、专家休假体检等活动,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认同感。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人才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理念,坚持人才驱动促进创新驱动、以人才崛起撬动绿色崛起的工作思路,在创新引才方式上展现新作为,在搭建用才平台上展现新作为,在优化留才服务上展现新作为,做优新时代人才工作,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让各类人才在咸宁生活更舒心、工作更顺心、创业更放心,真正扎根咸宁。

一是持续落实人才自主培养。建立重点企业领导干部“店小二”服务等形式,破除企业家“人才重使用、轻培育”思想,变“要我培”为“我要培”。支持企业开展人才自主培养,更多培养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审中更加注重业绩能力水平和社会贡献。探索“高校+企业”“中介+企业”“协会+企业”等模式,市场化机制培养开发人才。着眼引进培育青年创新人才,建立我市博士后管理制度,力争出台博士后平台相关管理办法,为我市引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急需紧缺的博士后青年创新型人才,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推进人才资源共享。探索开展武咸人才一体化、“小三角”地区人才交流区域协作平台建设。鼓励搭建离岸创新平台,对异地组建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围绕桂花、温泉旅游或者大健康、中医药等产业,打造桂花研发种植、温泉旅游或大健康、中医药产业人才链。紧抓“光谷创新大走廊”建设契机,着力推动咸宁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坚持以产业项目聚人才育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引项目,推动形成项目与人才良性互动、高效融合的良好局面。

三是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集聚。优化人才引进环境,持续开展“院士专家咸宁(企业)行”活动,为我市重点产业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修改完善我市“人才绿卡”制度,从全程协办、子女入学、租房购房、便捷出行、健康医疗等多个方面对高层次人才进行精准服务,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咸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6月15日


附件:
"));
网站地图